煎服中藥時有不少地方需要注意:

(一)用具

煎煮中藥時應選擇陶瓷器具(砂煲/搪瓷煲/瓷煲/瓦煲),不應使用金屬製用具(鐵煲/鈦煲/銅煲)。

 

(二)步驟:

(1)煎煮中藥前先將中藥材浸泡於清水中約30分鐘,使藥材充份浸潤,有利於有效成份的煎出。浸泡後的藥液不必倒掉;

(2)進一步加水,直至水面浸過藥面約2至3厘米;

(3)先用大火加熱。待水沸後再改用小火,慢煎30至45分鐘;在煎藥期間,將藥攪拌2至3次;

(4)煎好後隔好藥渣及將藥液濾出,成人藥量約為250毫升(相等於8成滿的普通飯碗),兒童藥量約為150毫升(相等於1/2普通飯碗)。

 

(三)小貼士:

(1)有些中藥所需的煎藥時間和方法較特別,應遵照中醫和中藥房職員的指示煎藥。如:煎補益藥,沸後應再煎40至60分鐘;

(2)1劑中藥可煎1至2次,翻煎前不必浸泡,翻煎時加水量可適當減少;

(3)中藥煎得過濃會使有效成份分解或揮發,而降低藥效,不宜服用;

(4)煎乾或煎焦的中藥,不可再翻煎,因為其效力已失或藥效已改變;

(5)煎煮中藥後必須洗淨藥煲。

 

(四)注意事項:

(1)煎藥前用冷水在室溫下浸泡中草藥,可以令中藥材濕潤變軟,令有效成分可充份溶出。這可避免在加熱煎煮時,藥材組織中所含的蛋白質凝固,澱粉糊化使有效成分不易滲出。不過浸泡時間不適合過長,以免令藥物霉敗;

(2)湯劑煎成後應立即濾取藥汁,不宜放置鍋中太久,以防含膠體過多的藥液,遇冷後產生凝膠增加過濾困難,同時亦易酸敗;

(3)由於湯劑多由複方煎製而成,其藥物成分複雜。為了減少揮發性物質的損失和有效成分的分解破壞,確保療效,有些藥物需特別處理,如「先煎」、「後下」等。

 

(資料來源:香港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)

(圖片來源:康河中醫診所)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